麦当劳的经营方式是什么(麦当劳管理模式)

这两天关注度最高的公司动态大概就是中信(Citic)宣布与凯雷(Carlyle)共同收购麦当劳(McDonald's)中国大陆和香港业务控制权了。不过,对此事

麦当劳中国特许经营业务的前世今生

这两天关注度最高的公司动态大概就是中信(Citic)宣布与凯雷(Carlyle)共同收购麦当劳(McDonald's)中国大陆和香港业务控制权了。不过,对此事的很多解读并不很准确。全叔跟踪麦当劳中国业务十多年,对麦当劳在中国的特许经营业务多少有些了解,下边就说说麦当劳中国特许经营业务的前世今生。

特许经营的麦当劳

“麦当劳”在中国大陆最早被音译为“麦克唐纳快餐”,全叔对麦当劳最早的印象,是1990年俄罗斯首家麦当劳餐厅开场时排长队的情景。

1955年,雷·克洛克(Ray Kroc)用从麦当劳兄弟手中买下的特许经营权,在美国开设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并将麦当劳变成了世界最大的餐饮企业。麦当劳是特许经营模式运用得最成功的全球化品牌之一。甚至可以说,麦当劳的成功就是特许经营的成功。

麦当劳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保证其特许经营的成功。如为了保证各分店就餐质量,把操作变为标准化和容易复制的程序;送新加盟者到“汉堡大学”进行严格的培训;视加盟者为事业伙伴,加盟者的成功将保障麦当劳也成功等等。

麦当劳进入中国大陆

早在1975年,麦当劳就在香港开设了餐厅。不过,直到1990年10月8日,麦当劳中国大陆的首家餐厅才在中国深圳开张,中文名也随香港叫了“麦当劳”而不是“麦克唐纳”。这家餐厅位于深圳解放路光华楼,有500多个座位,可以同时用港币和人民币结账。餐厅开业时人山人海,麦当劳深圳400名员工忙不过来,从香港又临时调来500名员工帮忙。麦当劳的中国热潮从深圳开始掀起。

1992年,麦当劳在王府井开设了北京第一家餐厅,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座位超过700个。全叔还专程排队去吃过一次(找不到空座,站着吃),不过比较老土,不知道番茄酱是需要和薯条搭配的,把番茄酱挤到了汉堡包里,还兴奋地喝着可乐和收银台合影留念。

当年,吃麦当劳基本属于高消费,和吃西餐是一个概念。麦当劳也因此成为一种时尚符号,并迅速在中国发展起来。当然,另一家同样来自于美国的快餐厅肯德基发展得更快。

试水特许经营

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市场一直采用直营的方式。直到2003年,麦当劳开始在中国进行特许经营的试点工作,从主动应征的1000多名加盟者中选择了第一个特许经营持牌人。2003年8月,麦当劳把经营情况非常好的天津一家餐厅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转让给这位应征者,成为麦当劳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特许经营形式的餐厅。而选择天津作为第一家试点,主要因为麦当劳天津公司是独资,而北京、上海等地为合资,独资公司比较方便转让。

在天津店成功的基础上,麦当劳从2004年开始,向全中国推广特许经营业务。麦当劳当时计划到2006年中,在中国内地开出10家左右特许加盟连锁店。特许经营者被限定为个人,申请加盟者须具备250万米至320万米人民币的资金实力,必须居住在所开设餐厅的社区中,而且还要接受大约1年的专门培训。

麦当劳当时很乐观的预期到2008年,1000家店中会有10%的特许加盟店。不过,此后的进展并不顺利。麦当劳中国内地的特许经营业务并没有达到预期,而第一个特许经营持牌人也离开了麦当劳。麦当劳中国大陆业务此前一直由港台人士管理,随着后来美国本土人员开始介入,原来的高层管理班子也大多离开。

麦当劳在中国大陆推动的传统特许经营方式似乎有些“水土不服”。于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考察和筹备,麦当劳又决定在中国启动发展式特许经营模式(Developmental Licensee)。所谓“发展式特许经营”,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授予被特许发展商运营现有餐厅和开设新餐厅的权利,而麦当劳则按照协议在总营业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特许经营费用。

2011年,云南家族企业诺仕达集团旗下的昆明美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为麦当劳首家来自中国大陆的被特许发展商,将负责云南全省麦当劳餐厅的经营和云南市场新餐厅的拓展。此后,麦当劳在珠海市场也实施了发展式特许经营。截至2015年底,麦当劳中国超过30%的餐厅由被特许人持有及管理,发展式特许经营市场也达到了16个。

变化的外部环境

在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持续推进中国业务的同时,市场环境已经在发生着变化。从1990年第一家麦当劳餐厅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到2015年,25年间的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被视为高消费和都市年轻人首选社交场所的洋快餐,已经成为真正的快餐厅。随着各种以餐饮娱乐为主打的购物中心的崛起,洋快餐忽然变成了其他餐饮方式的补充,以至于在很多购物中心里甚至已经找不到麦当劳的身影。而经济发展带来的房价、员工薪酬、原材物料价格的上涨,也导致了洋快餐利润率的急剧下降。上海福喜公司等事件也给麦当劳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此时,肯德基中国也面临了同样的困境,以往每年增长的营收开始止步不前了。于是,肯德基的母公司美国百胜餐饮集团的股东们也坐不住了,开始提出分拆百胜中国业务。股东的诉求永远是盈利要涨,股价才会涨。麦当劳的董事会也要面对这些问题。同时,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咖啡文化开始在全球和中国流行起来,股票市值已经直逼麦当劳。

当然,这里还有个大的背景就是,汉堡王等众多连锁餐饮品牌正在努力朝着所谓的“轻资产”结构过渡,拥有品牌但不拥有实际经营的餐馆,可以从授权经营的加盟店销售额中抽走一定比例,以此获得稳定的收入。这也成为麦当劳和百胜餐饮集团的努力方向。

中国业务花落中信

2016年3月,麦当劳中国宣布“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加大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官方的说法是“麦当劳的全球振兴计划已初见成效。同时我们高度重视麦当劳中国的发展策略,不断寻求变革,以加速业务发展,让我们更贴近顾客和社区。”

到2016年9月,麦当劳已经收到至少三大财团对其在中国及香港店面的收购要约。凯雷与中信集团联手,TPG与物美商业集团合作,房地产公司三胞集团也对麦当劳这些资产发出要约。

终于在2017年1月9日,麦当劳(McDonald's Corp.)达成协议,将把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出售给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Citic Ltd.)牵头的一个投资财团。中信股份与凯雷和中信资本将共同收购麦当劳中国大陆和香港业务控制权益,作价20.8亿美米。完成交易后,中信股份与中信资本的合资公司(两者分别持股61.54%和38.46%)、凯雷,以及麦当劳旗下Golden Arches Investments Ltd,将分别持有麦当劳中国管理有限公司的52%、28%及20%股权。

麦当劳中国管理公司将获授予主特许经营权,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经营麦当劳餐厅,期限20年,麦当劳或将抽走中国特许经营店铺销售额中的5%-7%。中信、凯雷及麦当劳称,将进一步发展麦当劳的业务,预计未来五年将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开设1,500多家新餐厅。

截至2016年12月底,麦当劳在中国大陆的直营和特许经营餐厅超过2,400家,在香港超过240家。根据协议,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1,750多家直营餐厅将转为特许经营。

 

  • 发表于 2021-02-08 10:49
  • 阅读 ( 1609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黑白网络
黑白网络

79738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