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恋过去(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怀念过去)
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那一晚,某视频平台上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达到十几万人次,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那天看了众星演绎《北京欢迎你》太庙现场版,有一条评论说“@古德猫宁唷:大陆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所有我们熟知的华语歌手不分国籍不分政治立场都汇聚北京,为我大中华空前规模的盛事动情歌唱,那个时候还不明白这一刻有多么珍贵,想想近些年来的各种du导致的手足离心,实在令人痛心。期待不远的将来强大、开放的大陆能够重新集聚那些曾经背离的心,共同凝聚中华民族之魂”更是感慨万千,那个时候,去广东赚大钱,看香港电影好莱坞大片,追导航偶像剧,穿着最时髦的衣服……没有那么多禁忌,只有大家对更好对生活的向往。我们怀念的,是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代。
为什么过去总是那么美好?我们对于过去经历和事件的记忆,被称作情节性记忆(episodic memory)。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回忆起的情节性记忆,都是准确、真实的。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我们开始记住一件事,到事后去回忆它,在整个过程中,差错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
重构记忆(reconstructive memory)理论告诉我们:回忆是我们在对某一段情节性记忆进行重构,而这一过程会受到很多影响,比如个人感知、想象、对外界客观事实的记忆、信念、社会影响,等等。
例如,大众文化总是告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和周围人更难以交心,所以,我们在回忆小时候的友谊时,记起来的全是和朋友吃着薯片喝着可乐打游戏的日子,会想象当时的关系比现在更加“纯粹”。
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性地遗忘小时候关系中幼稚的争吵、不加掩饰的恶意,而强化那些“分享零食就是好朋友了”的美好时刻。
怀念过去,不仅是怀念某段记忆本身,也可能是在怀念曾经自己的某些状态。发生的事情无法逆转,曾经的时光无法倒流。相对于现在,过去是一种永恒的丧失。
长大后的我们,失去了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不必为未来打算的轻松感觉;工作之后,失去学生时代的寒暑假,和那些跟朋友们在校园里无所事事闲逛的时光;结婚后,我们也会失去单身和恋爱时的自由,扛起许多必须负担的责任。我们最怀念的,可能不是说没有疫情、彰显国富民强,更多的是我们回不去的时空以及对消逝的人的想念,那时候虽然生活不富裕,没有电视电脑,肉也不常吃,但是很幸福。爷爷奶奶还健在,会给自己偷偷塞零花钱,爸爸妈妈还很年轻强壮,会大声骂我们怎么那么懒,会被叫着帮忙干活。累吗?现在想起来,好像也不会,一家人一起忙活着,努力生活着,壮年的爸妈挡在前面,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做小孩子,偶尔吃吃“竹编炒肉”也像是添个小话题。
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在门口大树下纳凉聊天。停不下来的蝉鸣声,奶奶身上的花露水味,一毛钱一个的冰袋,刺眼阳光下翻涌着的稻浪,中午路过池塘空气中弥漫着的荷叶清香组成了我对童年夏日的所有想象。
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Constantine Sedikides及团队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将回忆过去作为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问自己过去的经历给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意义的时候,回忆过去对我们就会是有益处的。
但是,许多人怀念过去,是在和当下做对比,不满于现状,认为“过去比现在好多了”、“旧时光才是生活”。研究者们指出,这样缅怀过去的方式,并不会为身心健康带来任何好处。
所以,大家偶尔适度怀念一下就好啦!比如小时候,总觉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是讲过去的事很烦,现在长大了才发现,自己也开始总是怀念,想听爷爷奶奶讲述过去但再也听不到了,所以,开始学会认真听爸妈讲,也希望大家能好好珍惜当下,让未来某一天怀念到此刻,会觉得“真好啊!”你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可爱的回忆吗?评论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