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屏近一个月的电视剧《都挺好》,终于大结局了。
即使你没有追着电视剧看,也能在微博、朋友圈刷到一些剧情。故事以苏母离世为起点,苏家男丁“三巨头”承包了几乎整部剧的槽点:
老爸苏大强前半生窝囊,后半生作妖;
大哥苏明哲远赴美国留学,十几年“云尽孝”,动辄嘴边挂一句“你太让我失望了!”;
二哥苏明成专业啃老十余年,越错越勇,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婆我错了!下次还敢!”;
相比三个奇葩男丁,苏家唯一的女儿苏明玉则扮演着一个靠谱的“大家长”角色,每次家庭遇到麻烦,都是她出面来解决。
虽然她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不受父母待见,总是活在两个哥哥的阴影下,但却靠着自己的本事,成为了兄妹三人中最成功的的那个。
剧中,明玉不仅拥有两套豪宅、两辆奔驰,就连苏家的老宅也是被她买下的,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销售总监,年薪百万,真职场精英了。
这一切,都离不开她拼尽全力地读书、学习,即便是大二开始给英语培训班跑业务学习,心里想的,也是攒钱出国留学。
究竟读书能够改变的那部分命运是什么?
明玉给了我们答案。
很多人问,读书的好处那么多,为什么竟一时说不出?
随便的点开APP刷新闻,上上淘宝不出门的购物,吃一块味道平平的蛋糕,用没什么科技含量的家用电器……习以为常事都能被说得天花乱坠,让人趋之若鹜。而人人都说读书是真正的好事,却只能想出“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悬在半空的教诲。
其实书读多了,它早已成了一种无形资产,道不出二三益处,却能渡你好好走完一生。
1
上一季的《奇葩说》武汉大学老师陈铭和哈佛女博士詹青云献上了一场90秒的超级辩论,原本,理科生的詹青云准备用物理冷知识作为观点和陈铭开杠,文科生陈铭居然也知道,并现场指出其漏洞。
妙语连珠、犀利反驳、邪魅笑容、强大到爆表的知识容量,在很多人心里直接就被封了神。
国辩最佳辩手、超级演说家、武大老师,这些都是陈铭身上的标签。之前在参加《超级演说家》时,他的一段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爆红,导师乐嘉直言对他“爱得无法自拔”。
《中国青年报》曾经采访过陈铭,问他作为最佳辩手的思辨能力来自哪里,陈铭归功于他的阅读习惯:
从小就“痴迷阅读”、“潜心且广泛的阅读为硕士阶段的自由表达打下良好基础,很多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归纳都是那段时间积淀下来的”。
如果陈铭不是博览群书,如果陈铭不记得论点论据完整的话,那也就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出彩对垒了。正是临场关键时刻的灵光乍现,他才能绝地反击赢得胜利。
这一幕,不禁让人看到,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就像是知乎上的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回答让人心有戚戚:“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你看过的书,结交过的人,最后都会沉淀下来,变成你的骨头和肉。
2
有些人可以因为几毛钱在菜市场里跟人破口大骂,有些人即使被人误解也可满面春风,而这两者间的差距,就是格局。
不同的楼层向外看,眼前注定是不同的。在二楼的时候,看到的会是满地的垃圾,而在二十二楼的时候,会将满城的风景,尽收眼底。
不同的楼层,就会有不同的视野和心态,人也一样,当我们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圈子,就会有不一样的视野和胸怀,这就是格局。
人从一出生的时候就决定这个人格局的起点。你所处的环境,你身边的朋友,和你遇到的人都决定着你这个人的格局有多大。这些因素我们没办法选择,也很难去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书来提高我们的格局,那些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没有遇到过的人,没有听到的话,没有那样的深广的思维,但可以通过读书获得。有些时候不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而是我们的格局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3
有人将“健身、学英语、读书”列为发愿易、坚持难的事,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遇到干扰就分心,比如刷朋友圈、刷微博、打游戏,身边总有好多事情可以打断我们正做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坚持只是机械的重复,容易滋生倦怠。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如果只是机械地一遍遍重复,就会厌烦,进而不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