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韬奋母亲形象)

我的母亲邹韬 邹韬奋(1895.11.5—1944.7.24) 又见韬奋精神 ——写在邹韬奋诞辰121周年之际 ■ 苏煜尧 ❖ 在狱中坚持阅读写作的邹韬奋 那部宏大的叙事史诗就是您,韬奋先生的故事您留在历...

我的母亲邹韬

邹韬奋(1895.11.5—1944.7.24)


又见韬奋精神


——写在邹韬奋诞辰121周年之际

■ 苏煜尧

❖ 在狱中坚持阅读写作的邹韬奋

那部宏大的叙事史诗

就是您,韬奋先生的故事

您留在历史长河中的身影

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铁骨铮铮——

始终以国家民族的大义

为己任

把铁肩担道义当成终身的事业

您闪光的灵魂 您正义的呐喊

是中国知识分子一座永远的丰碑

❖ 1937年12月,邹韬奋从香港、广西、湖南转赴汉口,途经长沙时留影。

现代进步新闻出版业的杰出代表

就是您,韬奋先生的真实写照

您如春风甘雨般

抚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出版人——

“报纸好像秒针、刊物好像分针、书籍好像时针,都围绕着时代的轴心旋转前进”。

您的倡导 既是我们的行动准则

更是新闻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法宝

❖ 邹韬奋《我的母亲》 图/罗园

回眸您,韬奋先生

您倾注心血创办的《生活周刊》

无不闪耀着时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光辉

这既是文化的升华

更是精神的感召

就是您,韬奋精神的昭示——

做好新闻出版事业要有创造性

做好新闻出版事业要有责任感

做好新闻出版事业要有敬业精神

❖ 邹韬奋创办的《大众生活》杂志

您正义的呐喊 您热血的呼唤

您是新闻出版人的灵魂之所在

我们凝视您正义的丰碑

我们追随您前进的步伐

我们书写您未尽的事业

“你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韬奋精神的精辟总结

您是为正义所悲泣的歌者

您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留在世间

您的形象反映在当代新闻出版人的身上

您的精神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新闻出版人的成长

您的精神影响着新闻出版事业

不断繁荣发展

又见韬奋精神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相关链接

1

邹韬奋简介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恩润,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邹韬奋与家人合影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阅批的不抵抗政策,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辱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生活书店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短短几年,使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了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1933年7月,邹韬奋出国时与毕云程等友人合影(左起:毕云程、邹恩泳、邹韬奋)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米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

长江韬奋奖

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

该奖项为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精神由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合并而来,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20名获奖者(其中长江系列10名,韬奋系列10名)。

范长江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前身之一,于1991年设立,是由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中青年记者评选最高奖。最初每三年评选1次,从1998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

韬奋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另一前身,设立于1993年,由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组织评选,是奖励全国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类节目制片人、校对等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长江系列:以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新闻类节目播音、主持为主的新闻工作者。


韬奋系列:以从事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校对、新闻类节目制片为主的新闻工作者。

3

邹韬奋纪念母亲一文:《我的母亲》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

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米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

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1926年邹韬奋与夫人结婚时留影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

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1934年邹韬奋与美国学生旅行团在克林姆林宫炮王前合影(第二排右二为邹韬奋)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奋(我的母亲韬奋母亲形象)

  • 发表于 2021-05-05 19:29
  • 阅读 ( 948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王三
王三

695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