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旅行必备单品第一名,绝对是令人欲罢不能的膨化食品。
但总有人说:少吃膨化食品,你知道它有多不健康嘛!高油高脂,多盐多糖,损肝致癌,添加剂多到需要28天才能代谢干净。
有人甚至在知乎提问:怎么在家偷吃膨化食品还不被母上大人发现?
在膨化食品面前,每一个人都体会了一把进退维谷的感觉。吃,收获快乐,失去健康。人生就是这么两难。
可是,膨化食品真的那么不健康吗?
膨化食品,没有那么恐怖
被闹钟吵醒的早晨,睡眼朦胧中抓起两块旺旺雪饼奔出家门,一边嚼得“咔擦咔嚓“脆,一边感受身体被淀粉逐渐唤醒。
看剧时没有薯片怎么行,油炸型、烘焙型、薄脆型、波浪型,还有千奇百怪多种口味可供选择,主角在雨中泪眼汪汪,而你在屏幕前舔着嘴角。
约喜欢的女孩看电影,你俩之间的距离只剩一桶新鲜出炉的爆米花,剧情迎来高潮,你伸向爆米花的手顺便也牵住了她。
放眼超市,鲜虾片、粟米条、洋葱圈、浪味仙、乖乖脆果、果蔬脆片……谁的童年不是膨化食品陪伴的,长大后孤寂、沮丧的日子里,谁又不是被一包包膨化食品抚慰的。
不敢想象,假如这个世界没有膨化食品,我们会失去多少快乐。
但叮咛也总是萦绕在你耳畔:别吃了,会胖的!别吃了,会笨的!别吃了,你甚至会死的!
2003年,一份据称来自世卫组织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在大众间流传,膨化食品、方便面、罐头、蜜饯、冷冻甜点等赫然上榜[,至今朋友圈仍不时出现它的身影。
然而,这份看似言之凿凿的名单,其实是假的,世卫组织的工作人员早已否认过这一名单。
但谣言流传这么久,也说明了人们对膨化食品本来就不信任。
对膨化食品的质疑主要有两条:一是含防腐剂、香精,二是只有热量、没有营养。有人说膨化食品吃多了损肝,有人甚至说膨化食品致癌。
但说实话,膨化食品真有点冤枉。
首先,食品添加剂本身不可怕。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数千种,所有都旨在使食品更安全或更有吸引力。只有在不合规使用的情况下,比如超范围、超限量时,它们才有危害[3]。
膨化食品的保质期一般有九个月,很多人以为这是加了防腐剂。但真正的原因是膨化工艺:膨化食品中的水分最多也不超过 7g/100g,低含水量已经提前决定了它不易腐败变质。我们常吃的膨化食品,比如旺旺仙贝、旺旺小小酥、上好佳芝士条等,都没有添加防腐剂。
还有许多人望名生义,想当然地以为膨化食品必然含有大量的膨松剂。
英国一家工厂制造了长达10.66米的膨化玉米条,正式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但其实只要翻一下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就会发现,膨松剂最常见于馒头、面包、饼干之中,而非膨化食品。
一包浪味仙中,只有马铃薯粉、淀粉和一些调味料,不存在膨松剂。决定膨化食品膨松口感的,其实也是加工工艺。
至于损肝、致癌的传言,听起来像是有道理:膨化食品在加工时需要通过金属管道,就可能渗入食品中。
但实际生产中很少会金属超标。膨化食品生产卫生规范中明确要求,应避免铝制、含高铅或高锡的金属材料[7]。对可能残存的铅、锡含量,也有明确的国家限量指标。所以,膨化食品的生产商从生产到出厂,都会有严格的检测。
当地时间2020年2月18日,西班牙阿尔泰修,Bonilla a la vista薯片厂
这就意味着,正规工厂的膨化食品,重金属超标的可能性极低。
2020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15款中外薯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包括乐事、上好佳、可比克在内的这15款薯片,重金属污染物全部符合标准要求。
膨化工艺,粗粮细作的好方法
口感松脆却与膨松剂无关,那膨化食品要如何膨起来呢?
很简单: 膨化工艺。
要想理解膨化工艺,可以先看一看爆米花的制作。
总有一台爆米花机,立在电影院的某个角落
爆米花的原料是玉米,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和水。一经加热,玉米会同时发生两个变化:
一,淀粉糊化。
淀粉内部的化学键断裂,吸水性能大增,淀粉颗粒不断膨胀直至破裂。就像大米在蒸煮后会变软变黏,你眼前的玉米则成了一滩黏糊糊的胶状物。
二,水变成蒸汽。
在外皮的裹覆下,玉米如同处于一个压力锅中。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到大约177°C时,“嘭”一声,水蒸气瞬间冲破外皮,胶状物也连带着被挤了出来。
由于玉米粒内部的水分不止一处,它们像一颗颗四散的小炸弹,一起往外爆开。冷却凝固后,玉米的体积明显变大,假如掰开来看,则会看到内部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气孔。
爆米花疏松、松脆的口感,正得益于此。
将上述过程概括一下,也就是通过加热、改变压差,使原料体积膨胀、组织疏松。中国的街头小吃米花,采用的也是相同原理。
与玉米不同的是,大米没有那层外皮,因此必须将它们放入封闭的铁炉内,以此获得压力。加热升压后再突然打开炉盖,大米在内外压差之下瞬间膨胀,轰然一声巨响,膨松、香脆的米花便新鲜出炉了。
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里,那一声“轰——”,不知解救了多少张馋嘴。平平无奇的粗粮,靠着膨化工艺改头换面,口感大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