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解释【论语详解其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解释(论语详解其意思)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四十不惑 ”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解释(论语详解其意思)


古人曾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个“四十不惑 ”其中的“不惑”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孔子的话,大概是叙述自己一生求学历程的关键节点 。但是孔子的总结是从十五开始,其实这也说明孔子说的“学”并非是大部分人认为的知识 ,既然在《为政》篇里,这里应该是指学习为政之道。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习怎么做官。又花了十五年时间 ,“三十而立 ” 。在不断地学习和碰撞中,到了三十岁左右,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未来想法。注意这个时期形成的想法已经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不再是少年时期的空想。

然后来到四十岁左右的这个节点。



“四十不惑 ”,大部分理解的是到了四十岁 ,很多事情经历过,看开了,也不再纠结迷惑 。那又何来的“五十而知天命”呢?四十不就知道了?其实这里的“四十不惑”,正是在而立之后的十年中的因为自己的立论、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产生了人生的迷茫 ,在自身日积月累的努力量变之下,终于发生了质变。

否定了而立时期的自己,并且发现学习的过程、人生的旅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正所谓“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 ”每个时间段 、即使是三十而立,看上去正确的远景描绘在自身知识不断积累和突破中都会成为错误的过去。而孔子到了四十岁,大约了解到这种知识增量对过往学识的否定成为一种常态 ,而在为政中就是现实情况不断地打击他在而立之年形成的各种学问观点。

四十不惑,是对这种变化、调整、失败的求知过程不再感到迷茫 。不再因为学问的走偏被打击而丧失自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断地加强学问积累 ,才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之谓“天命”。一个人一生的目标,一生的使命 。



孔子大概到了五十岁左右 ,就知道自己的“天命”了。这是一段艰苦地求学、发现自我 、与天抗争、最后化身入道的过程。老子对道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 。而孔子对道的追求,是从逆天而行开始的,而这种通过命运对自身不断锤炼的过程就是儒家追求“德”的过程 ,虽然最终入道,但是讲究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在规则之下的游刃有余 ,这在精神层面上要低于老庄的宇宙洪荒,天地逍遥,但是在现实人生中算是已经做到了极致。

儒家的“道” ,是道家的“德”之顶峰。不是道家之道,但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

所以“四十不惑”,实际上是一个人开始成熟 ,开始考虑人生的价值,不再限定在物质资料和人世虚荣之中,开始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评判 ,做出自我发现之旅的开始。

因为梦想与人生的距离和矛盾,在而立之年后会在工作生活中凸显得特别明显。如果一个人,就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相对来说还是快乐的 。但是有一种人 ,会进入比较高端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是痛苦的。因为四十岁了 ,还要反思自己前半生的路线,甚至认识到完全是错误的,转身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并不止于否认社会财富,否认现实生活。一个科研工作者 ,一个知识开拓者如果发现自己前半生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基本上也不会有人愿意并敢于承认,抽身寻找正确的方向。而“不惑”正是要不再纠结于是否衡量得失的状态 ,该变则变,即使放弃所有都无所谓 。

四十不惑,就是要做到学会选择正确的学问和人生方向。跳出对自己前半生错误方向成就的不舍,并清楚认识到这种放弃和调整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选择。这样才能称之为“不惑 ” ,才有可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当然,这个只是孔子总结自身的路线和节点。每个人发现人生目标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但是学问、修行、人生的基本过程都是如此。

  • 发表于 2021-04-01 18:01
  • 阅读 ( 264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李芯
李芯

691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