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析了万科集团总部,将工程、设计、成本等大生产职能剥离的事情。
其中提到,被剥离搬迁至上海的,大约30人,占万科总部人数的五分之一。
但是,有粉丝告诉我们,涛哥的数据过时了,万科总部1年前是150人,现在只有90人了。
而且,这次剥离之后,万科总部估计只剩下60-70人了。
万科总部在哪个城市
地产业内,研究万科组织人事的,涛哥应该是NO.1之一了,包括万科总部150这个数字,也是涛哥2年前就在说的。
没想到,有一阵没关注,万科人效竟然又飞升了一个台阶,行业排名第三的6000亿级房企,总部只有几十人,成为行业最“小”总部。
作为对比,涛哥也更新了一下其他标杆房企的总部人数:
中海总部190人,保利总部200多,招商蛇口200左右,碧桂园总部近千人(不含其他业务线人员)
万科的总部人数,只有中海、保利的一半,碧桂园的十分之一,不知道看到这个数据,杨老板会不会不开心?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昨天我说万科总部150人后,有粉丝不信,说是打电话给万科的投资者关系,回复是总部有300人。
我也是无语,总部人数、跟总部大楼的人数,是两个概念,如果这个粉丝说的是真的,那也希望万科IR严谨一点。
那么,为啥万科总部,几十人就能管理6000亿规模?
这要从万科的历史和郁亮一贯超前的管理思想说起。
2010年,万科销售破千亿,当时也出现了机构臃肿、效率下降等大企业病。
郁亮认为,“大企业病的核心问题是内部交易成本变高,公司大了、层级多了、沟通复杂了、信息不畅了,
解决方法,就是将总部缩小,保持“脑袋“和“身体”平衡,给“身体”更多自主权。”
在郁亮主导下,万科集团总部从300人减少到180人,各区域总部从80多人缩减到24人,这些总部和区域的人才都被派到了一线公司。
这个变革,在万科内被称为“180计划”,奠定了万科精总部,强一线的管控逻辑。
2017年,万科销售破5000亿,郁亮发现大公司病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因此再次大幅调整总部架构,原有的12个职能部门全部撤销,合并为三大中心:事业发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
同时,集团岗位层级也做了大幅削减,只有四个层级:集团合伙人、中心合伙人、执行合伙人、合伙人。
也就是说,万科内部已经不存在什么总监、总经理抬头了,彻底消除层层汇报的官僚体系。
这时候,总部人数也进一步精简到150人左右。
到今年,万科从地产龙头,进化为多米化投资集团。
如涛哥昨天报道,总部工程、设计、成本等大生产线,被剥离迁移至上海。
这时候总部更纯粹,只管战略、资金、运营,以及人力品牌等后台事务。
之所以几十个人,就能管6000亿体量,一方面是郁亮确实愿意授权,只抓关键点,细节一线自己把握。
另一方面是万科多年的人才积累,管理岗都是值得信任且能力强的人,才具备授权的基础。
例如,万科总部基本不管一线的住宅投资了,制定好规则后授权下去,只有新业务类投资总部会关注。
此外,万科总部人力也不干涉一线,甚至连人力副总裁都没有,照样运作的好好的。
所以,在涛哥看来,万科的成功,是人才、体系和积累的成功。
万科早年就很重视人才素质,是行业最早搞校招的企业之一,王石、郁亮等高管识人用人水平高 ,整体人才质量行业一流。
这样一批又一批高质量人才,跟着万科干了十年、二十年,帮助万科打造了先进的体系。
同时,十多年建立的信任积累,总部能够充分放权给一线,而不会像很多老板那样担心放权出问题。
此外,万科的信息化也是行业领先,总部对一线指标有良好的监控,也是能够放权的保障。
对其他房企而言,学万科短期你是学不来的,人家30年形成的东西你很难快速模仿。
但是,万科模式代表行业大方向,这几年各房企都在持续精简总部,很多公司都从300人减到200,往一百多减。
涛哥在给房企讲课时,经常放一张图,讲清楚了行业组织变革的大方向。
以前是总部专业强控,像碧桂园、恒大,总部做发动机,一线做执行,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模式,在三四线城市标准化复制好使。
而未来则要一线当家,像万科、保利、中海,他们所在的一二线城市竞争环境太复杂了,必须加强本地化能力。
未来,随着地产行业越来越成熟,公司体制越来越健全,很多房企总部人员会进一步缩减。
精总部,强一线,是现在和未来行业组织调整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