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美文名篇,是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古文名篇。因文辞优美精绝,入选语文课本,并成为必背之名篇。
《岳阳楼记》,全文共368个字,主要描述的是洞庭湖旁岳阳楼的景致。其中对人生的哲理和拷问,也是文章的高原所见。由此文章问世800多年来,受到无数文人的推崇。
尤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句,更是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自古以来描写岳阳楼的文章很多,却很少有超越范仲淹这篇的。
籍此,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篇千古名作。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通读全文,依然为文辞所俘获。其间一组组对仗短句所描绘的阴晴时期,不同的岳阳楼景观,可谓是身临其境,让人如临现场。另外掺杂的阅尽人生的所感和所悟,使文辞略显凝重,同时也增添了无限的厚重之感。
但是即便这样一篇千百年来无人敢质疑的文章,却遭到了湖南一80后作家的质疑和抨击。这位作家名叫张一一,曾与郭敬明、唐家三少、韩寒并称为新四大才子,料也有些才华。
他首先质疑的是这篇文章并非范仲淹所写,而是他的好友滕子京写的,滕子京是想借范仲淹的名声和影响力,以达到他政治宣传的目的。于是他还找到了一些所谓的证据,在文史君看来,不值一提更是个笑话。
其实,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开篇,范仲淹就已经交代好了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他的好友滕子京修好了岳阳楼,让他写一篇序文,他才下笔的。
另外记得老师在讲述课文的时候,还说过,范仲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58岁了,参透了官场和人生,所以文中有很深层次的人生哲思。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风寒,被调邓州(今河南南阳),正好这时候他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附带了一幅图,画的是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
于是范仲淹就看着这幅画,在头脑里构思着画面,并结合人生的所悟所感,写出了这篇不朽之作。由此关于《岳阳楼记》的归属权,自然是范仲淹。张一一所质疑,实属无稽之谈。
提出质疑后,张一一仍不罢休,于是趁着炒作的热劲,他也写了一篇描写岳阳楼的文章,命名《新岳阳楼》记。
一时间很多媒体大肆解读,有人说他是要“叫板”范仲淹,有人说他是要借范仲淹来炒作自己。无论如何,文史君都以为这真是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
现代·张一一·《新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单从文辞上来看,与范仲淹的名作就不可同日而语。
尤其是其中有很多俗词、俗语,是古文最忌讳的。比如“喜居其后”的“喜”,“湖畔”“城头”“不想走”“要停留”等等。
还有很多句子都是演化的古诗之句,如“亲朋无字,堪怜老病一孤舟”,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气蒸云梦”,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可谓是拼凑之作。
同时,从意境上将,范公的原文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抒情、议论、写景完美地融为一体,所以虽然字数不多,但却很耐人寻味。而张一一的写景,用的都是大笔,不够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