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全詩翻譯賞析及作者出處讀書啊,我信赖但有朗朗書聲出破廬,遲早有一日有萬鯉躍龍門之奇象。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出自哪首...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全詩翻譯賞析及作者出處讀書啊,我信赖但有朗朗書聲出破廬,遲早有一日有萬鯉躍龍門之奇象。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下面高三網小編為同學們整理出這首古詩詞的全文翻譯及全文賞析,提供給同學們。希望能對同學的古詩詞的學習與提高有所幫助。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出自清代張維屏的《新雷》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放置著,隻待新雷第一聲。

全詩賞析

這首平順自然,沒有難詞拗句,比較容易領會。在藝術構思上,詩人卻匠心獨運,使詩歌的表達手段有瞭新意。

首先,詩人的移情手法,賦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绪活動和思維能力。“造物無言卻有情”,作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來並不具有人類的情绪和思維。詩人筆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維,而且在不言不語之中,飽含著對人類的情绪。這表現在畏惧严寒的人類,在最難熬的時刻,自然界會冬去春來,帶來溫暖。不僅云云,還刻意放置瞭萬紫千紅的百花,來愉悅人類、抚慰人類。這一切,隻等一聲春雷炸響之後,就出現瞭。自然四時運行,本來是自然界的規律,無情緒可言。詩人有意識地把人類的情緒活動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與詩人共鳴的思想情绪活動。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實際上是詩人思緒革新過瞭的自然。在這個自然畫面上,寄托瞭詩人對於一種新的社會環境,新的生涯氣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啟示瞭讀者對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涯的盼望。

其次,詩人在處理全詩情緒的轉換時,巧妙地行使最富於孕育性的時刻這一美學手段。詩人不寫新雷之後滿目歡愉的情形,而集中寫新雷炸響前夕,萬物俱備而萬物俱待這一關鍵時刻,使畫面更富懸念,更具戲劇色彩。因為造物有情,寒盡春生,千紅萬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時間好像處於靜止的守候之中。這是伟大變化前夕的平靜,是第一聲春雷炸響前的寂靜。以是,平靜、寂靜之中,蘊藏著即將爆發的巨變。在人們的情緒上,隻有這樣的時刻,最令人緊張,也最富於想象力。詩人捉住瞭第一聲春雷炸響前夕這個富於孕育性的時刻,更能表達他對春天的盼望,對新的生涯環境的盼望。

因為詩人巧妙運用瞭移情手法和富於孕育性的時刻,來描寫冬盡春來一時間情緒的波瀾,詩歌雖然短小,卻雋永清新,為人傳唱。

全文翻譯及註釋

全文翻譯
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寒盡而帶來春天,悄悄地放置好萬紫千紅的百花含苞待放
大自然早已放置好瞭萬紫千紅,隻等春雷一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

註釋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狼烟。】新雷:春天的第一個雷聲,象征春天的蒞臨。昔人認為雷是動生萬物的
造物:指天。昔人認為天是創造萬物的
每於:常常在。

作者簡介

張維屏(1780-1859年),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晚號珠海老漁,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因厭倦官場漆黑,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裡,隱居“聽松園”,閉戶著述。

以上《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全詩翻譯賞析及作者出處》有高三網小編收集整理,更多古詩詞翻譯賞析及作者出處請查看高三網語文古詩詞頻道。

高三網小編推薦你繼續瀏覽: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答題技巧詩歌鑒賞的15種題型及答法 語文詩歌鑒賞萬能公式語文詩歌鑒賞若何得滿分高考全國卷古詩詞復習備考建議

君今覽此佳作,不知能否快哉!本站祝君能日撫瑤琴聽音,夜有嬌妻伴讀。

Tags:  学习

  • 发表于 2021-05-01 10:16
  • 阅读 ( 174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
ad

674 篇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