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2月2日电(胡贵龙 潘雨洁)“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各民族间的交往拓展了深度、广度和频度,很多城镇、城市出现多民族‘互嵌型’社区,充分挖掘历史会对当下产生积极的借鉴参考作用。”2日,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表示。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织,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最大的省。到2019年底,青海在全国率先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省,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建成全国示范,近2/3的县市区跨入全国示范行列。
近年来,该省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提出组建专家智库,落实专项经费,挖掘整理、研究宣传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资料图为青海各族绣娘参加青绣比赛。 马铭言 摄
“历史典籍中,有许多青海各族互通互融的例子,”马成俊介绍,“既有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茶马互市,也有善于经商的穆斯林民族与农牧区藏族的贸易往来,还有撒拉族和藏族世代传承的‘许乎’关系,彼此像亲戚一样频繁走动。”
“目前我们已成立研究院,聚集各族知识分子和学生的力量,总结历史上各族相处的模式与经验,找寻理论根据,发挥现实指导意义。”马成俊称。
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建议,未来以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数字化为方向,可视化展示集民族团结教育、科技文化培训、民族团结文化展示、民族特产展销、团结创业为一体的智能空间。
“要线上线下齐发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民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公保扎西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也要继续打造‘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等民族团结进步品牌。”
而在后疫情时代,青海拉面产业要如何提档升级?民革青海省委提案建议,当前应抓紧做好品牌保护和宣传,摸准拉面人实际需求,在管理指导、人员培训、小额贷款办理等方面出台扶持措施;同时挖掘、整理、提升拉面制作工艺,守正创新。
同时,经专家组多次调研考察后,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建议,地方阅批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解决刺绣行业增值税无抵扣问题,设立专项资金对青绣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实行带徒补贴;院校、省际合作培养、引进人才,建立有创意、接地气的设计队伍,使产品既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