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1日电(张奥林)尸横遍野的阵地、布满地雷的陷阱、在枪林弹雨中与死神赛跑……电影《1917》中,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只是百余年以后,人们以艺术视角凝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缩影。
2020年11月11日,是这场残酷战争结束102周年的纪念日。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的当下,人们能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中,找到今日难题的答案吗?
资料图: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在萨拉热窝遇刺,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图为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前的照片。
【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灾难】
——1颗子弹,1600万条人命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其夫人在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射杀。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名青年射出的一颗子弹,竟因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由于彼时多数参战国都已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重机枪和毒气弹等“杀人武器”也已问世,单是在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中,德法双方10个月内就有30多万人死亡。而在整个4年战争期间,各国共有1600万人殒命,其中包括700万平民。
资料图:一战老照片。
——“陆战之王”登上历史舞台
战事开启后,由于西线战场陷入“壕沟战”的僵持局面,为赢得先机,英国率先向战场投入了名为“马克1型”的坦克。这也是当时的“陆战之王”首次亮相历史舞台。虽然整个一战期间,坦克并未发挥很大作用,但随着其出现与发展,人类的战争模式也逐渐被改变。
2017年11月15日,一战华工青铜纪念雕像在比利时西部与法国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摄
——做出巨大贡献,数万华工魂归他乡
一战期间,有一个长期被“忽略”的群体,那就是华工。
一战后期,为缓解后勤不足,英法两国与当时的中国北洋阅批签订募工合同,14万余华工远赴欧洲,为支持协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赞为“世界一流的工人”。战后,他们中的约2万人埋骨他乡,甚至有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只有工号。
【百年来,世界不曾遗忘】
如今,距离一战结束已过去了102年,但是对于它的纪念,从未停止。
——铭记历史教训
很多一战参战国本着不忘历史教训,推动人类和平发展的目的,来纪念这场浩劫。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指出。
自1919年起,英国每年都会在11月11日这天举办纪念活动,全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堂等都会默哀两分钟。许多人手捧纸质的红色罂粟花,以此哀悼逝者,祈愿和平。这一天也因此被称为“罂粟日”。
2020年11月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加纪念阵亡将士的活动。
而2020年纪念日到来前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现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出席了纪念阵亡将士的有关活动,并向无名烈士纪念墓碑献花。这是94岁的她自英国因新冠疫情封锁以来,首次出席公开活动。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百年前“你死我活”,如今同缅怀
不仅在英国,美国、法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也都会纪念这一天,铭记战争的惨痛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