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爸去哪儿》5放出不久后很多人都对杜江的骗式带娃法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就是这样的家长多了才导致有这么多的熊孩子,不过嗯哼的懂礼貌和举止得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么杜江的连哄带骗的哄娃方式真的有问题吗,友谊长存小编为大家带来解答。
《爸爸去哪儿5》播出后,几个小朋友不出意外的火了。星爸们的教育方式,也成了热议的焦点。
争议最大的,非杜江莫属。嗯哼在节目开始,更表现出了“熊孩子”的特质。
我们先来回顾下这对父子的出招拆招!
节目一开始的交玩具交零食环节,孩子们都很乖的上交了东西,嗯哼却舍不得将自己的新玩具上交,不但闹着要回家还非要带上车。
杜江的应对方法是:“哄骗”,先骗上车。
杜江偷偷对儿子说:“我告诉你,我偷偷在你包里帮你藏了玩具,还有好几个小汽车在我的包里。”随后,嗯哼才乖乖上车了。
到了选房子阶段,嗯哼哭闹着要回家。
杜江的应对:继续“骗”
“明天就回去了。”嗯哼问:那今天呢?杜江回答:“今天不能回,没有为什么,我说不能回就是不能回。”
嗯哼出招:哭闹;之后讨好爸爸,说道:“爸爸你最好了”以求爸爸赶紧带他回家。
杜江继续哄骗:“我是最好了,但是你哭也没用,已经和你说过了,过两天就回家。”嗯哼听说还要两天,说道:“住两天也不可以。”杜江就说:“你不想住两天,那就住一天。”
同样的一幕,相信在我们身边也在上演。粑粑麻麻们为了安抚熊孩子的情绪,也常采取“连哄带骗”的办法。
不过,用“连哄带骗”的方式确实可以让孩子稍微平复下来,但是随便改口从住两天到住一天也行,万一住了一晚后,嗯哼又闹着要回家呢?
因此,网友们纷纷吐槽:真为杜江霍思燕夫妻的教育担忧啊。不配合、有些难缠的4岁小朋友嗯哼也被冠以“不懂事”、“没家教”的“熊孩子”罪名。
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这样的说法并不确切。
很明显,节目刚开始的嗯哼,相对其他宝贝们,表现得“格外”不乖:任性、自我,不合心意哭闹不止。比如,被收走玩具时哭闹、不喜欢住的房子哭着要回家;
其实,从发展心理学分析,嗯哼的表现刚好符合他那个年龄(4岁)孩子的明显特征:任性、自我,无理取闹,这其实正是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
“自我意识”,指的是,人类自身认识自己的心理过程,是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有了自我意识,婴儿才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物相互区别开来。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大概始于2岁左右。2岁前,人类对于外界刺激还处于和动物一个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满足的部分就是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从2岁开始,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我”的称谓;到了3-5岁,尤其是3岁时,人类意识基本成型,小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和你是不一样的,他们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行为特征就是经常说“NO”。因此,3-5岁的宝宝情绪性更强,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却更具有模仿性,更会玩和爱玩,同时更具有形象思维。
所以,对于4岁的嗯哼来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己的玩具表现出的强烈的“占有欲”,哭闹不止,都是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正常表现罢了,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当嗯哼没有表现出与其他娃娃们相同的“乖巧”,我们也没必要过多的责备。
对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的孩子,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别的事物吸引他们,先暂时让他们与所坚持的事物分离,很快,他们就会忘记原来的事情。
这一阶段,一味去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并不可取,但是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培养出任性执拗的性格,过多限制也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造成自信以及自立能力的缺乏。
2
同时,对于3—5岁孩子来说,这一阶段也是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是塑造个体人格和性格的关键期,同时也是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期。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的意识化,是人们对外在规则的一种自觉,是个人对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自我意识。
对幼儿来说,规则意识的发展容易受到社会、家庭及教育环境的影响。社会规定如何对待幼儿、教给孩子怎样的知识,还有孩子要朝着哪个方向努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年人所具有的教育观、价值观以及儿童观。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极为细微的变化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发展。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粑粑麻麻们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杜江在节目中,心疼孩子本无可厚非,不过引导嗯哼适应节目的规则才是重点。否则,也不会出现,偷藏玩具被轩轩“揭发”后,嗯哼更加无法控制的情绪大爆发。对于4岁的孩子,是时候,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了。
如果我们懂得了4岁孩子的发展规律,不管是“让孩子放飞自我,勇敢做自己”,或者是让孩子遵守规则,都是毫无冲突的。
作为娃爸娃妈的你,是不是也是这么认为的呢?
694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