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论文写作八节必修课中的第三节,标题、摘要与关键词,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在《论文标题有公式?摘要有方法可循?这是一篇让你论文写作变简单的工具文!》一文中,我们已经讲解了论文标题与摘要的写法与注意事项,本文将就关键词进行分析。
周传虎,山东大学大数据与精确传播实验室特聘专家,全国核心期刊论文评价中心主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国内首个学术期刊智能分析与精确投稿系统(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证书编号:1683635)发明人,370多位博士生的论文写作导师,国内第一本学术写作专业教材《学术论文写作实用教程》(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
再来看一下关键词。关于关键词的写作,只有一个知识点:关键词的类型。一般来说,一篇论文的关键词至少要有三个。本部分,我们就着重来看一下啊,这三个关键词是什么样的关键词,是怎样选出来的。关键词一共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研究对象及其上下、平行概念,也就是围绕研究对象及其延伸出来的上下、平行的概念;第二种,重要概念和体现创新性的概念;第三种,能够体现作者的研究专业性层面的概念,包括所用到的理论,选择的研究视角,及所用到的研究工具,等等。这是关键词的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关键词我们各取一个,基本上一篇论文的三个关键词就全了,一般写三个关键词就够了,如果你想写四个关键词也可以,无非就是三种类型中的某个类型的关键词,多写了一个。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例子。《“刘易斯拐点”的一个理论证伪——基于产品市场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这篇论文的关键词是“刘易斯拐点、二米经济转型、不变工资假定”。这篇论文的作者要对“刘易斯拐点”进行证伪,这是作者的研究问题。二米经济转型,我们可以认为是它的一个宏观的研究对象,当然,“二米经济转型”也是它的一个研究背景,这是在“刘易斯拐点”这个问题上,值得研究的上层概念,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必要,去重新证实或证伪“刘易斯拐点”的理论,因为“刘易斯拐点”对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特别重要,现在有很多人都在用这个理论去分析中国社会。所以,“二米经济转型”是它的上层概念,“不变工资假设”是研究工具层面的关键词。在这篇论文中,还有一个东西可以放到关键里面,就是“证伪”,但是这个东西违反了关键词的词性原则。关键词,一般都是名词,如果“证伪”这个词语不是动词,也是可以放到关键词里面的,但是,“证伪”这个词是动词,所以不能放进关键词中。
第二个例子,《“多支柱”社会养老服务政策的理念与设计研究——服务递送的视角》,我们看一下这篇论文的关键词排列,“多支柱、养老服务、居住方式、服务递送”。我认为这篇论文的作者的写作素养还是蛮高的,他的关键词的排列,代表了论文的创新性概念,“多支柱”放到关键词的第一个位置,也是有作者自己的考虑的,“养老服务”是他的研究对象,“居住方式”是养老服务的一个延伸概念,可以认为是它的下层概念,也被人称为“平行”概念,是养老服务延伸出来的一个概念,“服务递送”代表了研究视角的概念。
《税制亲贫性:谁在承担着中国的税负?》,这篇论文的关键词是“税收结构、亲贫指数、税负分配、收人再分配”。“税收结构”,我们可以认为是税制延伸出来的上下、平行概念,是税制的下层概念,“亲贫指数”是作者的发现,作者是用亲贫指数测量中国的税负的,“税负分配”是税制的下层概念,“收入再分配”也是税制的下层概念。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篇论文的四个关键词也都是属于三种关键词类型中的。
再比如,《教育“拼妈”:“家长主义”的盛行与母职再造》这篇论文,它的关键词是“家长主义、教育拼妈、母职、密集母职”。“家长主义”是“教育拼妈”的上层概念,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宏观的研究对象,“教育拼妈”是作者的研究发现,“母职”是这篇论文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集母职”是母职的下层概念。
《“以谣辟谣”:阅批回应中的特殊现象及其解读》,这篇论文的关键词是“‘以谣辟谣’、阅批回应、行为选择、行政文化”。“阅批回应”是作者的研究对象,“以谣辟谣”是研究发现,体现了他的创新性的关键词,“行为选择”是“阅批回应”的下层概念,“行政文化”我们可以认为是上层概念,也可以认为是“阅批回应”的背景的概念,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的。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的关键词,我们很清楚的能够看出,关键词都跑不出我们讲到的关键词的三种类型,所以,我们在写论文、写关键词的时候,只需要按照这三种类型,从每一种类型中找出一个关键词就可以了。如果大家愿意再写第四个关键个词,也可以从这三种类型中找出,一般第四个关键词会在前两种类型中寻找。当然,一般来说,关键词写三个就足够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注意事项。第一,相比较而言,标题要高度重视,摘要和关键词不必很重视。尤其是写作过程中及投稿时,标题要素要全面。这一点主要强调,在写论文时,一定要特别的重视标题的写作。相比之下,为什么摘要和关键词可以不用这么重视,有两个原因,一是,摘要、关键词跟标题相比,它们本身的重要性要弱一些;二是,国内的学术论文规范不完善,很多学术期刊的编辑对摘要和关键词的规范也不是很了解,他们不太了解摘要、关键词到底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写规范了,以后没有人会反对你,当然,如果你写的不规范,问题倒是也不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投稿后,发现期刊编辑会让自己修改标题、摘要或是修改关键词,改改文献。大家可能会想,这个编辑到底有没有仔细看自己的论文,为什么让自己改这些东西,自己的研究内容那么好,研究发现那么重要,改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因为编辑和作者在看同一篇论文时,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编辑更多的是在看规范性的东西,作者过于重视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其实,编辑如果想看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问题,通过你的标题就能看出来了,就看你的标题能给编辑带来多大的冲击和陌生感,只要他们能够从你的论文标题中找到陌生感就可以了,而并不需要纠结你的论文中的具体的、细节性的东西,如果编辑对论文的内容要求的很细致,说明你的论文已经到了排版的环节了,这是为什么我们要重视标题的原因。
第二,关于摘要的人称问题。不管是国内的作者还是编辑,关于如何理解“第三人称”,理解的都很不到位,突出的地方就是整个的学术论文的规范做得不太好,这是一个很突出的地方,前几年并没有人纠结这个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学术论文越来越趋于规范,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强调论文的摘要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人称这个问题上,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也开始有所要求,它们要求在摘要中,不要出现第一人称,也就是不要出现“本文”、“笔者”,等等,甚至会要求整篇论文里都不要出现本文和笔者,因为这违反了学术论文的客观性原则。但是,如果不用“本文”用什么,问题就在这里。比如,以下这个例子。
“摘要:研究变革的实质是探讨变革主体或是发起者的本真追求及其价值立场。回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自新中国以来的历史轨迹与思想脉络,力求把握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思想张力,在此基础上,再论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困境的应然追求与现实应对。”
这个案例,整个摘要的好几句话中,一个主语都没有。回溯什么,是谁回溯,力求把握,是谁把握,再论什么,是谁论,都没有主语,这就是典型的不要第一人称的摘要。这是我们国内,在这点上处理的不好的地方,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不用第一人称。这个摘要的原则来自于英语语境或者说来自于英文的学术论文规范里面的一条,但在跨语言这种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在英语语境中是说,不用第一人称,用第三人称。国内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对应的词是我和他,但是在英语里面是用第三人称,除了他这个第三人称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用人称,不用人称指的是第三者的视角,在英语语境中还有这样一个意思。但是,国内翻译过来后遗漏了这层意思,所以就出现了这种不用人称“我”,直接把主语去掉的情况。国内的学术期刊,包括C刊里面的权威期刊里,这样的摘要比比皆是。很多编辑看到这种摘要,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不改总是觉得别扭,改又不知道怎么去改,它没有第一人称,怎么改呢,很多编辑也很苦恼这个事情,改和不改都无法下手,根本原因就出在对第三人称的理解不到位上,对于这种评论型的摘要,我们应该采用英语语境中第三人称的第二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用第三者的视角,不要人称。这是摘要中我们要特别强调的。
第三,关键词一般都用名词。比如,我们讲到的“证伪”这个词语,它为什么不放到关键是里,就是因为“证伪”是个动词,关键词里是不能出现动词的,名词以外的其他词性尽量也不要出现。
这是我们在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中应当注意的一些内容。当你真正的进入到论文写作过程的时候,你会发现论文写作其实是很简单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很多人觉得论文写作难、发表难,是因为自己的论文写得不好,论文写得不好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论文应该怎么写,但当你知道论文怎么写以后,你就会发现论文写作没有那么难了。就像我告诉了你摘要的三种类型,你只要每种类型找一个关键词就可以了,没有那么难。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你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你的论文很容易就能够写出来了,这是关于论文写作难的一点题外话。
79736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