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怎么样(需要具备的四大成功要素)

本文约4300字,预计13分钟阅读完毕编辑含量是指编辑在编辑出版流程前端的专业投入和创意付出,是出版社编辑工作C位优势的集中体现,是编辑能量的定向“引爆”和集

本文约4300字,预计13分钟阅读完毕

编辑含量是指编辑在编辑出版流程前端的专业投入和创意付出,是出版社编辑工作C位优势的集中体现,是编辑能量的定向“引爆”和集中释放。编辑含量与图书的质量和效益构成因果关系,在图书出版的最终产出中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大量出版实践表明,编辑含量的提升和发挥,对图书出版全流程的生产和运作,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出版社在通过提升编辑含量,精耕细作内容产品,在选题中“植入”市场的“基因”,创造了很多鲜活的成功案例,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编辑含量重要性的认识,深化了对编辑含量内涵的探讨,促进了对新时期编辑功能的深层次思考。

以专业的视角,照亮作者的创作之路

在书稿审读意见中,从编辑的专业视角,对书稿进行评价,在肯定书稿价值、指出书稿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对问题的处理意见,既是编辑的基本功,也是编辑含量的具体体现,其中是对问题的处理意见,是审读意见的难点、重点和关节点。到位、“有料”的审读意见,不但能使作者有所知,还能使作者有所得,有所悟,修正、完善创作思路,成为照亮作者创作之路的灯火。

知名作家杨志军在后记中,表达了对编辑的敬畏之感。图书的后记,通常是作者对写作目的、经过的说明及有关内容的补充,著名作家杨志军在新书《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后记中,却全文转载责任编辑的审读意见,讲述了一个编创互动的感人故事。

这部小说的完成,缘起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王雨婷编辑的“审读意见”。王雨婷读了他的中篇小说后,肯定了作者的构思创意,指出当下小读者的阅读大部分是吃“糖”,较少涉及沉重和苦难,阅读的视野和类型也相对单一,童书市场急需这类深入生活肌理,关系人与自然、生命与救赎,关乎信念与坚守的厚重作品,同时提出了主角强化、童趣加强、视角明确、书名修改4个方面的意见。

这些专业、中肯的意见,使作者受到触动,对编辑产生了敬畏之感。作者觉得,编辑启示的作用不仅在于点亮,更是一种推动力,作者不但采纳了编辑的意见,而且放下了手头正在创作的长篇,投入到《巴颜喀拉山的孩子》的创作中,推倒重来。书稿完成后,作者意犹未尽,于是在后记中记叙了这段不寻常的交往。作者在后记中感慨万端:“应该记住我为什么情绪饱满地写了这样一部作品,记住一切恩典总是在不声不响中成就着你,就像星光照亮了你的夜路,等你到达目的地时,它却悄然消失了,因此多数情况下,你并不知道应该对星光说一声谢谢。”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看看这些编辑是怎么做的

作者:杨志军;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这篇不寻常的后记,凸显编辑审读意见的重要性及对作者产生的引导、激励作用。王雨婷的审读意见,虽然篇幅不长,但用心良苦,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既肯定了作者的创意构思,又提出了修改、完善的具体思路,体现了编辑的专业素养、市场感觉及文字驾驭能力,使作者产生了信服感、信任感,产生了写作的驱动力。编辑的审读意见,是编辑工作含量的重要体现,是编辑引导作者的有效形式,也是编辑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图书出版中,编辑和作者,承担了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分工,作者对编辑负责,编辑则对市场(读者)负责,编辑的职责,决定了编辑在编创互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优秀的编辑,善于通过审读意见,提出有前瞻性、专业性乃至颠覆性的意见,对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行修正、完善,把自己的职业积淀、创意智慧和责任担当,融进图书之中,在成就作者的同时,成全自己的职业梦想。

量体裁衣,做好“服装设计师”

有影响的畅销书,都体现了编辑的投入和付出,在内容的基础上,编辑的判断力和出版社的包装力,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米小圈”系列为例,该书在其他出版社并不被市场看好。2012年9月“落户”川少社后,产生了“圈粉”效应。编辑发现“米小圈”形象具有识别性、符号性,很适合孩子模仿,随手可绘;内容很接地气,有着与小学生息息相关的米素,例如“米小圈”贪吃、贪玩,喜欢来点小恶作剧,给自己的同桌取外号,有时甚至还有一点点“傻气”,但他珍惜和同学的友谊,一心想做好事,想考好成绩,想加入少先队等内容,鲜活地再现了小学生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责任编辑明琴在图书形式打造上下了功夫,根据米小圈是小学生上学的日记这一内容特色,经过详细市场调研,与作者北猫、设计者反复沟通,将《米小圈上学记》第一套书的封面设计为小学生识字格背景,以切合“上学”的主题;封面醒目活泼的颜色与具有识别性的“米小圈上学记”几个字也与“米小圈”的形象——圆圆的脸,胖胖的身形相得益彰。在图书策划设计之初就注意形式与内容巧妙结合,这让米小圈一“出世”就受到了广大小读者的瞩目。明琴说,如果将作品比做一个人,那么怎样把这个人打扮得符合他的性格,让他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就是编辑的工作。有的时候,编辑更像一个服装设计师或者化妆师。

随后,编辑针对作品以幽默活泼见长的特点,锁定“幽默”要素,以“趣读”“趣学”“趣想”为主题,在推出《米小圈上学记》图书的同时,规划了“米小圈趣学系列”“米小圈益智系列”、《米小圈》杂志等延伸的产品线,将“米小圈”的角色多功能化,把“米小圈”的品牌优势发挥到极致,创造了“米小圈”系列图书总销量超过6000万册的市场奇迹,《米小圈》杂志也成为月发行量17万册的少儿期刊新星。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看看这些编辑是怎么做的

作者:北猫;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米小圈”系列的成功表明,编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编辑在选题判断、内容加工和整合包装中的编辑含量,在图书的质量和效益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潜质的发挥、书稿质量的提升及图书与市场对接、认可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引导和作为。优秀作者的提高和成长,离不开的编辑的引导和帮助,优质内容的加工和提升,离不开编辑的打磨和经营,在图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中,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增加接受度,凝聚着编辑的创意和服务,渗透了编辑的心血和辛劳,体现了编辑的责任和担当。

发现作者,成就大业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为众多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表现舞台和无尽的展示空间,同时也拓展了编辑视野的半径。善于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善于从“小人物”中发现未来的“大作家”,既是对编辑眼光的考量,也是编辑工作含量的体现。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作者特别是有市场号召力的名家,成了出版社争斗的对象。但名家毕竟是少数,而且很多有价值的图书,往往是出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再说名家也是来自新手,也是新手造就而成的。编辑既要眼睛朝上,盯着名家,更要眼睛向下,发现、培养新人。

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秦文苑策划的由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撰写的《致教师》出版后,好评如潮,接着又策划了《致教育》的选题。她眼光独到,以特有的职业敏感,从朱永新的博客收集的评论中,发现了与众不同的作者,其文字有情感,有深度,有情怀,令人耳目一新,觉得他是《致教育》的合适作者人选,于是向作者约稿,开始作者没答应,说没有这个计划。但编辑并不泄气,而是花了一个多星期阅读作者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写了4000多字的感悟,整理成约稿信寄给作者。编辑锲而不舍的诚意,最终打动了作者,作者很快交了10万字的书稿,但只是作者的演讲稿汇总,演讲的内容多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刻和生动的事例,与编辑的预期有较大差距。编辑从读者的角度,谈了看稿子的感觉以及对稿件的期待。作者从编辑的职业感觉中受到触动,半个月之后,拿出了高质量的书稿。该书出版后,被评为“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及“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而且多次重印,成了出版社的常销书。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看看这些编辑是怎么做的

作者:朱永新;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江西高校出版社的常销书《苏共亡党10年祭》系列,同样也得益于编辑的“慧眼”。编辑在浏览报刊时,看到《南方周末》刊登的党建专家黄苇町的长文“苏共亡党10年祭”,眼睛一亮,从中嗅出了“商机”,预感到这是一个有深度挖掘、开发价值的选题,随即与作者取得了联系,与作者进行研讨,请作者就这个题目写本专著,由于编辑“成竹在胸”,头脑中已经有了预设的“模拟块”,形成了选题的思路,与作者越谈越投机,作者觉得遇到了学术的“知音”,很快接受了出版社的组稿。《苏共亡党10年祭奠》一炮打响后,在编辑的鼓动下,作者“调动”自己的学术积累,续写了《苏共亡党20年祭》,后获评“2013年中国好书”,成了出版社的常销书。

编辑工作的重要性,看看这些编辑是怎么做的

作者:黄苇町;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4月

这两个事例表明,图书市场缺的不是作者,也不是书稿,缺的是发现作者的眼光,缺的是对作者的专业引导力,缺的是对作者资源的整合力。作者的存在方式及表现形式,与编辑掌握的信息渠道往往是不对称的,有潜力的作者,会通过各种形式,“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或是一篇不同凡响的文章,或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稿,或是一次不经意的邂逅。有编辑含量的编辑,养成了高度的职业敏感和灵敏的职业“嗅觉”,善于从司空见惯中发现不同寻常之处,善于捕捉作者信息,通过编辑的“虹吸效应”,把更多的有潜质的作者,引向创作之路,把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出版社的有效资源,在出书的过程中培养作者,开发作者,成就作者,把作者的创造潜能转化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图书品种有上限,编辑含量无止境

上述案例表明,在出版社的编辑工作中,编辑含量好比一面镜子,照出了编辑的责任担当,好比一把“尺子”,量出了编辑的职业素养。编辑的出书品种有上限,但编辑工作含量无止境,编辑的创意投入和倾情付出无止境,正如一位资深编辑所说,编辑岗位不会屈才,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图书,编辑含量有多大,编辑的专业积淀和创意思路,都能在图书的质量和效益中体现出来,在文化的传播、积累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图书是信息密集、知识密集的精神产品,一本或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图书,在社会舆情的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出版社的价值,体现为精神产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出版社的特点,决定了出版社以社会影响力“论英雄”,出版社在规模上,虽然比不上百亿级、千亿级的企业,但出版、传播的图书可以影响全社会,影响子孙后代。内容资源是再生资源,出版社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来自内容资源的整合和再造。

编辑既是内容生产的组织和实施者,也是文化走向的引领者。编辑作为内容的经营者,在内容的选择、策划、加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编辑虽然不是图书版权的持有者,但在图书内容的创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催生”作用。书比人长寿,人的生命有限,图书的影响则可以代代相传。任何一本有文化积累、传播价值的图书,都程度不同地验证着编辑的职业追求,渗透着编辑的创新思维,体现了编辑的文化建树,延续着编辑的职业生命,这既是编辑的奉献模式,更是编辑人引以为豪的职业荣耀。

本文转载出版商务周报

文/朱胜龙

 

  • 发表于 2021-04-03 13:01
  • 阅读 ( 306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