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山风采导师(技术分离、华东理工大学)

▲今年四月,白志山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楼进行废水资源化试验白志山:1979年2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吸附颗粒制备、界面的调控和机制、分离强化技

微信图片_20190514193428.png

▲今年四月,白志山在华东理工大学实验楼进行废水资源化试验

白志山:1979年2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长期致力于吸附颗粒制备、界面的调控和机制、分离强化技术与装备等基础理论前沿探索和重大工程支撑技术研究。

科创感言:遇到问题不退缩,只要坚持,终会成功。

image.png

▲2018年,白志山在学校实验室做离子液烷基化分离试验

把水和油摇匀,变成乳浊液,再在几秒之内将它们彻底分开——这怎么可能?但在石化工业生产中,这是经常要碰到的情形。而且,如果分离做不好,甚至有可能会让整套工艺无法投入使用。

而这正是白志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非均相分离。自博士阶段起,他就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个项目中苦苦探索,至今已经摸索出一套理论体系,由此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的技术,已在我国25个省市的百余套化工生产装置上得到应用。

今天,白志山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一路走来,“幸运”是白志山的最大感受:幸运地遇上我国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幸运地碰上信任自己的合作企业、自己的想法全都幸运地付诸了实践……对于这些“幸运”,他说,要踏踏实实抓住每一个机遇,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大家的信任。

解开一个难题,带来千万效益

“石化行业其实已相当成熟,想要从无到有建立一套全新的理论或体系,几乎不可能。”白志山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着清晰的认识,“但随着科学不断发展,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都在刷新,过去只能将就着用的设备,面临很大改进余地”,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往往会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也会带来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米的经济效益。

早在博士期间,白志山受导师指派,去巴陵石化有限公司开展一项课题。当时,巴陵石化一套环己酮生产线所使用的分离装置无法将废碱液彻底分离,导致整条生产线每隔三五个月就不得不“停产”一次。这一停就得六七天,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白志山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现场考察、多次试验和理论分析,找到了解决办法,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装置改造。改造完成之后,通过两年运转,经过改造的三套装置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了4.5万吨,苯消耗减少了4000多吨,碳酸钠回收率接近100%——通过技术改进,环己酮生产工艺的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同时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没有认真与坚持,看不到最后的彩虹

在运行中的生产线上做实验,需要企业百分百的信任。如今,主动来找白志山排忧解难的企业络绎不绝,这是因为他在业内积累下来相当好的口碑。回首过往,他觉得,把实验做扎实,用真诚赢得企业的信任,才能得到机会,最终证明自己的实力。

白志山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离心萃取分离的技术研究,为了寻找合适的实验机会,单单说服企业就用了一年时间。“需要做很多实验,要把原理解释得很清楚,而且我们还自己出钱做了设备。”白志山说,来来回回沟通了很多次,企业终于被他们的踏实感动了,愿意给他们一个实验的机会。

白志山一直说自己很幸运,但其实,任何幸运都来自长期而扎实的积累。他在指导学生时常说:“坚持,只要坚持住,就会有结果。”

近几年,白志山又在离心萃取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了聚结技术。这是仿效蜘蛛丝在潮湿环境中凝聚水滴的原理,让不同液体混合的乳液在通过全新材料与结构开发的“蛛网”时,很快实现精准分离。这一技术在近几年兴起的烷基化汽油生产上大放异彩。该技术使国内企业完美避开了国外技术封锁,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项技术在行业内得到认可与推广,周期往往长达七八年,“没有认真与坚持,看不到最后的彩虹。”白志山说,每次在现场,他总是爬高摸低地钻设备,开车实验期间,经常半夜从宾馆跑去现场查看。他相信,“遇到问题不退缩,坚持下去,终会成功”。

作者:首席记者许琦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编辑:金婉霞责任编辑:任荃、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21-04-03 14:50
  • 阅读 ( 681 )
  • 分类:互联网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